陶都古建筑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古建屋顶
发布时间:2022-08-12 10:25:12 浏览次数:834次

屋顶是传统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构成元素,且古代建筑屋顶样式多样,组成部分丰富,同时还有很严格的等级制度。

比如硬山顶、悬山顶属于低等级的,而庑殿顶、歇山顶便属于高等级一类。

古建筑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有硬山、悬山、庑殿、歇山、和攒尖建筑木构架;屋檐有单层、双层和多层形式。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化。

硬山顶,即硬山式屋顶,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。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,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,或高出屋面。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,特点是有一条正脊,四条垂脊,形成两面屋坡。左右侧面垒砌山墙,多用砖石,高出屋顶。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。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。和悬山顶不同,硬山顶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,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,故名硬山。硬山顶出现较晚,在宋朝的《营造法式》中未见记载。可能随着明、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,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。和悬山顶相比,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,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,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,南方则多用悬山。

悬山顶,即悬山式屋顶,宋朝时称“不厦两头造”,清朝称“悬山”、“挑山”,又名“出山”,在古代,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,仅高于硬山顶,是两面坡顶的一种,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形式。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(又称为挑山或出山),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、神库、配殿等,凡是较重要的建筑,都没有用悬山顶的。悬山顶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,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,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。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,五脊二坡。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,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,钉以搏风板。

歇山顶,即歇山式屋顶,宋称九脊殿、曹殿或厦两头造,清改今称,又名九脊顶。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,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。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,即一条正脊、四条垂脊和四条戗(qiāng意思是逆)脊,因此又称九脊顶。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,分为垂脊和戗脊,好像“歇”了一歇,故名歇山顶。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,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。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,叫做山花。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,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,这种做法叫收山。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,其中正脊上有吻兽,垂脊上有垂兽,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,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的。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,现存较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。宋、元时期,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,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,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,超越单檐庑殿,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高等级建筑样式。

庑殿顶,即庑殿式屋顶,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,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,故又称“四阿顶”,宋称“庑殿”,清称“庑殿”或“五脊殿”,在各屋顶样式中等级较高,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使用,唐时也见于佛寺建筑,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。庑殿顶四面斜坡,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,俗称“四面坡”,是“四出水”的五脊四坡式,又叫五脊殿。庑殿顶出现比较早,约出现于先秦时期。据《周礼·考工记》载:“商人四阿重屋”,即早在商代已有四阿屋顶,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。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。

攒尖顶,即攒尖式屋顶,宋称“撮(cuō聚)尖”、“斗尖”,清称“攒尖”,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,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,没有正脊,顶部集中于一点,即宝顶,该顶常用于亭、榭、阁和塔等建筑。攒尖顶有单檐、重檐之分,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,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,有四角、六角、八角等式样。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,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。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,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。 重檐,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。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,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,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,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。因此,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、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,形成重檐庑殿、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。

联系人:范经理   手机:18961573666   地址: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川埠工业园区
Copyright © 2019 宜兴市陶都古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; 备案号:皖ICP备2023013080号-2

主页

短信

电话

地址